秋天总是让人慢下来。
相比 6 月「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」的热烈,风变得柔软,白天的光也更透明,人开始回望这一年——那些相遇、讨论、共鸣与停顿,都在脑海里一帧帧闪过。
「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」是一个关心公共议题、有善意又有创造力的青年人和组织的聚会,今年 6 月,我们刚刚在安吉举办完第五届。
我也想借这个时节,和你聊聊「瓶行宇宙」之后我们做的一本小东西:《Do Something 行动手帐》。
是的,它是一本关于行动改变的小“手帐”,我们希望它可以被你带在身边,放在手边,随时可以翻一翻。不过在做这本“手帐”时,字数不小心写多了,它的尺寸没能像想象中的迷你便携...
它尝试收录 2025 年瓶行宇宙行动者们的探索,也尝试以此延伸整理适合在日常生活可以开始的行动线索。
(回头再更新一下内页图片)
它不是一本“成功经验”指南。
相反,它承认不确定、失败、暂停,也确认爱、勇气、好奇心的无可替代。「社会创新」是它的主题,但它的内容无关宏大改变,落脚点始终是我们每一个人——关于我们如何在动荡的世界中,找到意义感。
手帐的起点:
存档,为那些微小光芒留下坐标
今年的瓶行宇宙很不一样:
我们看见「社会创新」正在变得不那么“小圈子”了。一些过去不被归类为「社会创新」的人和组织,主动走了进来:有区块链从业者不再只关心“炒币”,“体制内”的伙伴带着好奇心来学习,年长的乡村工匠们期待和年轻人们多多交流……
大家未必自称“创变者”,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世界、回应问题。
今年的瓶行宇宙也和往年一样:
还是能在这里看到那么多行动者,拒绝漠视,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回应气候、性别、社区的困境;还是那么多对世界变好有所期待的年轻人,短暂地丢下日常身份,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,用一次次讨论、一次次共创,去推动世界去往更好的方向。
Ta 们带着不同的问题来到这里,却在彼此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: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对生活里的不安,给出行动的回应。
编辑《Do Something》的过程,我常想起一句老话——“存档是对抗遗忘的方式”。
我们常常说要行动,要创新,但这些词太容易被时间冲淡。人们只记得宏大的结果,却忽略那些在小地方、在困顿里、在无人注意的角落生长出的努力。
写这篇碎碎念的时候,我看到今年我很喜欢的一个 camp 「扔石头」关停的消息。在伙伴写下的告别信中,我反复读着这一段:
但我也愿意并下定决心面对与迎接新的,新的,任何。我想知道,剥除一些东西后,我是否能看到不被“做事情”定义的我,我是否能够爱那个停下来的我,我是否能够接受“失去”并拥抱被冲刷的身体,在雨季就只看看雨。学着将每次行动看作一次试验,试验在这个环境里,还能做点什么。
我希望这本手帐,能记录下 ta 们的名字、ta 们的尝试、ta 们的困惑,让「社会创新」在中国探索过的一条条具体的路径被看见。
我也想让你在翻看的时候,获得些许勇气和灵感:原来错综复杂的问题中,有那么多可能并不“有名”的行动者,在默默努力。
或许,你会感受到一种陪伴:在这个世界里,已经有这么多行动者和你一样,在努力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,在尝试做一些虽然微小但有意义的事情。
行动,与你我的关系:
为遥远的“问题”,也为生活的半径
和 BottleDream 工作的这些年里,我常常会在想:
对那些并不关心社会议题的人,我们能做些什么?怎么让 ta 们从自己的生活里出发,愿意“多走一步”?
我以为答案是叙事策略、传播渠道、流量策略……但慢慢地我发现,也许真正能打动人的,从来不是议题本身,而是那种“想活出一点不同”的冲动。
年初梳理 2025 瓶行宇宙的议题脉络的时候,我们尝试创建一个「议题地图坐标系」,把社会和环境议题放进“个人生活的感知半径”:
(有空的时候再给你看吧:)
请想象它是一个动态的坐标系,三个大的圈圈,分别代表我与自己、我与自然、我与 ta 人(社会)的关系;
- 三个圈有交集也有独立的部分,越靠近圆心,表示跟自己生活感知更靠近,越远离,表示与自己生活感知越远;
- 不同人因为各自的经历、年龄、行动能力等,会对不同议题的感知和在意程度不同;随着状态的变化,这个坐标系也会变化;
- 画一画自己的议题坐标系,其实也更有利于了解自己。
很多人会觉得,自己每天的生活很累、很忙、很无聊。议题地图不是要你去承担整个世界的重量,而是帮你停下来看一眼自己的生活半径,发现疲惫和重复的日子里,那些隐隐约约的“不对劲”,在日常中创造小光芒。
行动可以很小。
它可能是午休带上自己的杯子,去打一杯喜欢的咖啡;可能是一件穿搭出新风格的老衣裳;也可能是一场更真诚的对话、一种更真实的生活。
那么,你可以从哪里开始呢?
存档之外,继续行动起来,也很重要。
因此,顺着我与自己、与自然、与 ta 人(社会)的脉络,我们从社会创新各类实践提取灵感,整理了 3 类行动线索——
【我与自己】行动篇章:邀请你以自己为原点,发起属于你的人生新提案,发明你的新日常
- 生而为X的思考与庆祝:看见、挑战那些和性别有关的局限
- 「老」有趣了:陪 ta 们一起好奇世界,也让自己打开老年生活想象力
- “如果小时候有这样的课就好了” :从走进教育创新现场,到 AI 时代的自我成长
- 给自己的「信息食谱」打补丁:在算法推荐、“假消息”满天飞的信息洪流中,保持清醒头脑
- 身心可持续养护练习:快节奏工作生活中,让自己“暂停”一下的回血小方法
【我与 ta 人,与社会】行动篇章:邀请你将目光投向那些“熟视无睹”的身边日常
- 重建附近的在地探索:练习“以自己为尺度”的小方法
- 用地方刊物解锁一个“小地方”:越在地,越美丽
- 跟着社区营造组织去探索:你楼下的那条街,可能比你想象的有趣
- 换个角度,思考「无障碍」:发现自己的思维盲区
- 来去城乡,开启一番新天地: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与创造方式
【我与自然】行动篇章:在自然里,重新感知这个星球
- 和自然“贴贴”:成为日常里的好奇生态探险家
- 无痕山林:带走120%的垃圾,做自然的温柔神秘访客
- 从好好吃饭开始:一颗番茄的旅行,比你想象中更远
- 每日“零”感生活打卡:不是环保“苦行僧”,是找回对生活的感受力
- 我们还整理了你也可以申请的“气候行动奖学金”
写到这里,还是忍不住碎碎念一下,这些行动线索都并非想要“教育”谁去“做好事”。
跟阿菜刚开始讨论这本小东西的时候,他写下这么一句话:
社会创新从来不是某个惊天动地的创举,而是无数人选择在具体坐标中,具体地行动着。
我想,这些行动线索可以是你找到生活小光芒的钥匙,也可以只是某个疲惫夜晚的陪伴——提醒你,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,有人和你一样,在尝试活得更真实一点。
它们不要求你立刻做什么改变。
你可以先从翻一翻开始,看看哪些议题让你眼睛一亮,哪些故事让你会心一笑。你可以在某一页折个角,或者什么都不做,只是知道“原来还可以这样”。
行动的起点,往往不是一个宏大的决心,而是一个小小的好奇:
- “这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”
- “我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可能?”
- “如果是我,会从哪里开始?”
也许你会在某个周末,真的去楼下那条从没好好走过的街上转转;
也许你会在下次点外卖前,多想一秒“我真的需要吗”;
也许你只是在和朋友聊天时,说起在《Do Something》看到的某个行动尝试,然后发现对方眼里也有光。
这就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