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被低估的乡村,和小红书设计72小时极限社会创新共创挑战

Status
notion image
 
後勁極大的一週,現在才有時間好好整理思緒。
 
簡單來說,上週在瀘沽湖的達祖村,和小紅書帶了 36 位社會創新行動者與具社創思維的創作者進村,在 72 小時內為村裡共創好點子的提案。
 
全程腦力+體力支援(確實累哈哈哈🥱
 
「?就 72 小時?可以做d乜?」
 
活動前,不止一位達祖村民提出過這樣的疑問。 活動後,大家:🥹🤩🥳🥰👏🙌🥹
 
72 小時鄉村社會創新極限共創挑戰,能從文旅、文創、農業層面都有不錯的初步成果,能讓達祖村的夥伴們燃起信心,也能讓短暫停留的外來共創者盤算著之後繼續回達祖做點什麼……
嘗試總結,讓這次 72 小時挑戰能夠有好結果的幾個要素⋯⋯
 
 

 

1. 承认边界,找到可发挥的空间

要在72小时内“共创”,最怕的就是贪心。
时间有限、资源有限,如果一上来就想解决“大问题”,最后往往什么都做不深。
因此在前期调研阶段,我们花了大量精力去识别“杠杆点”——那些小而关键的切入口。
不是画一张漂亮的蓝图,而是找到72小时内能真正动手、有机会带来影响的具体任务
以文旅开发为例,一开始村民们就提出:“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个沉浸式剧本杀的实景游戏?这样是不是就能吸引更多人进村玩?”
这让我们意识到,村民其实已经在思考“怎么吸引游客进村”,只是缺少资源和方法。
顺着这个问题往下挖,我们发现症结不止是“活动太少”,而是更基础的——
游客根本不知道村里有什么可玩,甚至不容易走进来。
常见情况是:
  1. 游客只在泸沽湖边打卡,不知道村里还有丰富的人文、故事和风景;
  1. 村内道路缺乏清晰导视,没有路牌,走起来容易迷路;
  1. 进一步探究后发现,连村民对路的叫法都不统一,一条路可能有三四个名字,导航都没办法用。
比起“吸引游客”这样宏大又模糊的目标,找到关键抓手才更重要。
能在72小时内实打实推进的,不仅是行动本身,更是为达祖村后续发展留下的一块坚实起点。

2. 谁来共创:识别「共创品质」

好的共创真的从人选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一大半。这个人擅长的视角,人与人之间能否互补/激发,是否有共创的品质(心怀谦卑,开放思维,负责任,投入,协作力)
谦卑,真的很重要
看过太多能力强的伙伴,到乡村以后有严重的“水土不服”,总容易认为自己是来“解决”问题,却没有耐心观察和聆听。
这次共创过程中,很感动的瞬间:
Lailai和connie负责给村里的“无名路”收集故事和做命名提案,擅长文字工作的她们没有简单想几个名字就算了,72小时里感觉有60个小时她们都是眉头紧锁的小苦瓜脸(但故事的结尾也真的太浪漫了~见p3)
导视小分队思含、三文鱼为了更快速了解村里全貌,找当地伙伴借电动车但屡屡遭拒,因为大家担心村里老人小孩多,怕骑电动车容易有风险——这反而给了她们更多信息,在通往小学的天雨流芳路(路名小队提名成果),她们研究了道路盲区,掉落失修的凸面镜,创作了学校路段慢行的警示牌
家庭博物馆3支小分队,也有很多天马行空但又脚踏实地的故事
……

3. 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「关系」

这次的72小时挑战之所以能走得深,是因为村里有了真正的“在地合伙人”。
不止是王校长、大杨老师等已经深耕多年的前辈,
还有五阿哥、贡嘎、直玛等等在地年轻人们,因为外来新鲜点子们被点亮,她们也由此更主动思考怎么样能让这些外来共创者多了解当地,提供信息跟找关键人物等
当外来共创者不只是“做完就走”,而是与当地伙伴并肩思考“下一步”,
那一刻,共创的种子才真正落进了土里。